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在学生心间的“暖男”教授

新媒体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 2022-04-09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灯

这盏灯既照耀着自己

也照耀着身边的人

于他而言

学生一直都是他心目中最明亮最温暖的灯

他就是建筑与设计学院常江教授



提到常江老师,平易近人、无私奉献、有趣的灵魂、暖男...都是他的“标签”。作为一名工科海归教授,他热爱生活,会把生活中的点滴分享到朋友圈;他是摄影发烧友,一片叶子、一簇鲜花、一杯咖啡都是创作的素材;办公室也被他收拾的特别整洁,随处悬挂和摆放的小物件让不大的空间显得利落精致。


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常老师深受学生喜爱,提到他大家都止不住的称赞和敬佩。他潜心教学,无私奉献,一年365天几乎每天都在为学生忙碌,周末经常无休,学生和他的感情都特别深。









"学生就是我心目中的孩子"


在常老师口中,他习惯性地把学生叫作“孩子们”,他发自内心地关心每一位学生,不遗余力地为他们考虑,每天都在操心如何让学生们能够发展的更好。
常老师曾带的一个博士生,由于专业跨度较大,专业基础很差,论文一直写的不顺利,为了让他能顺利毕业,常老师利用一切能拿出的时间去帮他。甚至在大年初一,他连早饭也不吃,和学生一起去家门口附近的肯德基讨论修改论文,不知不觉俩人探讨到了中午
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位博士生终于在第七年交出了合格的论文,顺利毕业。“虽然读博的过程很坎坷,但他最终成功了,现在他已经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小有名气了。有一次有个行业内的中德论坛,我俩同时被邀请当嘉宾,我看着他在台上自信的演讲,由衷为他感到高兴。”说到这,常老师掩饰不住的欣慰和自豪。在他看来,只要是为学生好的事情,他都愿意尽自己所能去做,“我的学生,一个都不能落下


在学生们眼里,常老师是个不折不扣的“暖男”。他可以为了成绩下滑的学生在下班后一对一谈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业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毕业设计的选题,他不怕麻烦地邀请权台矿、市规划局和恒大集团的朋友共同前来指导;遇到家境比较贫困的学生,他会拿出自己的薪水资助他们,让学生能安心做科研,没有后顾之忧;他还会在春节和中秋节邀请留在徐州的学生去家里做客,给大家做一桌子团圆饭,希望让他们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常老师是我见过最暖心的老师,他处处为学生着想,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考虑,成为他的学生是我最大的幸福”。他的硕士研究生刘林说。



除此之外,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常老师和他的博士生邓元媛曾自发成立了一个工作室,成员是大二到大五阶段的学生,学生们平时交流很紧密,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互相带动,彼此之间充满正能量,每年出国读研、保研或考到名校的就有好几个。每到毕业季,常老师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分享会,大家一起交流讨论交流,这个过程就像一次温馨的家庭聚会。




"有责任有义务

还矿区碧水蓝天"


2006年,我国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虽然在国外发展的一帆风顺,但他心系祖国和母校,希望用自己所学回报国家和学校。因此在祖国蓬勃发展的感召下,常老师举家回国到矿大任教。对他而言,最大的理想是将自己的学识传播于学生再通过他们应用到城市建设之中。


归国之后,常老师便积极投身于建筑学学科建设中,带着振兴学科的使命,他借助学校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给予的资金支持,致力于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的建设,逐渐形成以青年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为骨干的科研团队。着眼当下的社会需求和热点,研究方向也逐渐从工业废弃地再利用、矿区生态环境修复规划等方面拓展到矿业城市更新与设计、矿区绿色基础设施重建规划、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地域传统民居保护、新农村规划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等领域。


他认为,作为一名矿大人,有责任有义务还矿区的碧水和蓝天。



2010年,他组织主持了建筑学一级学科硕士整体授予权申报工作,并顺利通过,矿大建筑学获得了整体硕士授予权资格;2011年,响应教育部号召,整合学校各方力量,在原有建筑学基础上,又组织申报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并获批,使矿大城乡规划学科发展有了新的突破。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城乡规划学科榜上有名


为给青年教师创造更多学习机会,常老师鼓励他们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拓宽眼界,增长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常老师培养了近百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很好地回应了社会发展尤其是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过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常老师带着自己第一个博士生林祖锐成功探索了传统村落保护研究这条路子。在对苏北地区农村进行了系统性的调研之后,他们完成了“苏北地区村庄节约建设发展模式研究”  “徐州吴邵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设计和科研项目,对苏北农村规划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此,林祖锐非常感谢常老师的培养,“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老师在生活和事业上对我一直都很关照,做项目时也会尽最大可能的帮助和支持我,他就是我的‘人生导师’,是我职业生涯乃至人生中影响最大的人。他常告诉我们,要把科研做在祖国的大地上,能和老师一起规划我们的新农村,对古建筑遗产进行研究和保护,对我而言是一件很有使命感的事情”。











"要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生活中,常老师用春风化雨的方式爱护和关心学生们,在学业和工作上,他对大家的要求极其严格。


在27年的教学生涯中,常老师一直严于律己,用实际行动将师德师风融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同时,他也希望学生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常老师经常一大早就到工作室了,比我们到的还早。有几次不到7点钟我推开门,看到常老师已经开始一天的工作了。那一刻我的内心又敬佩又惭愧。”学生刘林说。在大家眼中,常老师一直都是这样以身作则的,这种无我、忘我的工作态度和标准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


据常老师的博士生周士园说,团队曾经去安徽做过一次项目调研,由于天气太炎热,成员们都没有下车去现场,只是坐在车里拍了些照片。回学校交给常老师后,他很生气,说图片像素太低,拍摄角度和内容也不专业,让大家重新去趟安徽,真正用脚步实地去考察现场,哪怕在那住上十天半个月,也绝对不能怕麻烦敷衍了事。


“常老师认为,建筑学要特别注重数据和细节的把握,哪怕只是一张现场照片。特别是第一手资料,对于没有去过现场但需要用资料写论文的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周士园说。



除此之外,常老师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2004年以来,在他的倡导下,学校的建筑学专业每年均有一门课程由外教直接授课,每一届研究生也都有一门课由外籍教师承担。在国际交流和联合教学方面,也逐渐从以前单纯的外教作报告的交流方式拓展为专题报告、系列报告、集中授课、研讨会等多样化的联合教学模式


目前,学校的建筑学专业与一些国际学术团体和建筑院校已经有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利用自己曾在德国留学的资源优势,常老师曾聘请波恩大学的奎特教授和柏林工业大学的霍本斯德教授为荣誉教授和客座教授,同德国莱茵建筑集团、莱布尼茨空间规划研究院、JSWD建筑事务所等机构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基地。这些稳定的国际教学和科研合作对象为团队的国际化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合作平台。


在常老师的办公室和走廊里,也悬挂着很多他拍的摄影作品,“这些照片很多都是我在德国留学时拍的,也有一些是之前给本科生搞艺术沙龙时留下来的。”在他看来,大学校园应该是严谨、包容且充满激情的,他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有品有味”的建筑师,不能做个“书呆子”,在生活中也要富有情趣,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这样才能成为“一流”的人才,走出校园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在一个人的人生生涯中,几年的大学时光真的很短,但如果能遇到一位良师益友,成为自己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者,对学生们来说,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对于常老师而言,他最大的希望是在自己的教师生涯里能够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给学生,让他们离开校园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他给予学生的无限关怀,一直在深深影响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更多内容:

♢ 为他们喝彩!

♢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勇于担当时代使命!校党委书记刘波为2020级新生上思政第一课!

♢ 美!爆!了!当延时摄影与矿大相遇

文字:丁艺涵 雨墨

视频制作:张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岑泳琪 刘琪暄

责任编辑:伊然 雨墨


新媒体投稿邮箱:kdxmt@cumt.edu.cn

为“暖男”教授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